【师者风范,厚德载物】TJArk的主导师陈启军教授,在生活中和蔼可亲,在学术上一丝不苟,其为人师者的风范,厚德载物的人格,得到了广大学子的喜爱与尊敬。他拥有着高尚的人品与师德,经常关心团队中每个成员的学习进度和生活状况,当学生遇见难题时,他积极引导和启发学生解决难题的思维,是深受同学们信赖的良师益友。在科研上,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地保持着高度自律,一丝不苟,以身作则,提倡脚踏实地的科研精神,重视理论和实践的均衡发展。陈老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和学术见解,如灯塔一般指引TJArk团队中的每个成员不断前进与拼搏。
【一丝不苟,言传身教】在学术研究上,陈老师一丝不苟,以身作则。为师三十载,陈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高度自律。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他总要求自己首先做到;学生难以短期内做到的,他都会亲自上阵,引导、启发学生解决难题。实验室里的同学们经常可以收到陈老师一大早就发来的邮件消息,告知同学们可以去办公室或实验室找他来解决问题。
【重视实践,倡导创新】陈老师重视理论和实践的均衡发展,提倡科研态度应当脚踏实地,同时他也鼓励学生们要勇于创新,敢于尝试。在学生刚加入实验室,第一次和陈老师畅聊的时候,陈老师会语重心长地教导学生不要过度拘泥于理论,身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多动手,脚踏实地的去实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素养。在院长寄语中,陈老师提到:“我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脚踏实地又充满魄力,有创新意识又敢于尝试,要勇敢地去闯,既然这是你们最好的时代,就不要错过。”陈启军老师对于TJArk团队的学生工作和学术活动怀有满腔热情,为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出了许多贡献。他是时刻抱有立德树人情怀的优秀导师,是TJArk团队勇于创新屡创佳绩的坚实后盾。
【格物致知,深稽博考】TJArk团队在RoboCup中国公开赛标准平台组荣获8连冠,连续4年进入世界八强,于2018年取得了世界赛季军,是中国队在该组别的最好成绩,入选世界上最好的五支球队。
竞赛团队每年吸收10余名研究生和20余名本科生。竞赛团队每年均有培养出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并有多人荣获优秀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标兵)、上海市优秀毕业生、追求卓越学生奖提名奖等荣誉。指导学生发表包括IEEE Trans.会刊长文、《自动化学报》、《中国科学》以及《机器人》等杂志论文30 余篇。所指导的研究生张彤在硕士期间发表一篇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 长文、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长文,获2017 IEEE IROS 大会 RoboCup 最佳论文提名奖。指导学生士撰写发明专利30 余项。竞赛团队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等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竞赛团队毕业的学生特别受企业的欢迎和肯定。
【学以致用,慎思笃行】卓越人才四个字十分精炼的概括了我们团队的培养目标,它要求我们的培养方式在简单的知识传承、知识创造责任外,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创新锻炼,打通目前教学、实践和创新三者之间的障碍,使我们团队培养出的毕业生能够具有出色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水平,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具备在未来承担起工程界领导者与变革者的能力。在此理念引领下,导师带领科研团队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打通从学生专业知识到创新平台的延伸线,实现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方式。TJArk团队积极探索以机器人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的“本研博协同,教研融合”式人才培养实践,提出了“本研博协同,创新引领”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历经十余年,同济大学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实践结果验证了这一培养模式的有效性。工程实践动手能力是控制理论与工程学科与自动化专业学生培养的必备技能,相对于理论体系的稳定性,工程实践学科的具体需求和技术是多变的,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工程实践训练对人才创新培养的支持作用最大。但是,工程实践训练离不开环境和平台的支持,因此TJArk科研团队着力建设了机器人创新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从简单认知到实际项目的多层次创新训练平台支持,给予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机器人创新平台从简单到复杂,涵盖硬件、软件、算法等各个方面。学生在机器人创新平台DIY各种机器人硬件,涵盖机械手、小型移动机器人、AGV、飞思卡尔智能小车、机器狗、仿人机器人等实体机器人。平台成为学生科研实验、创新创业项目的实践基地。
【团结尚和,同舟共济】团队管理制度规范健全,具备和谐融洽的师生互动和团队互动氛围。导师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关怀,对研究生在日常学习、科研、生活中遇到的思想困惑和现实困难主动给予关心和帮助。注重团队文化建设,经常开展团队建设活动,团队凝聚力、向心力强,团队成员团结互助、共同进步。在团队管理上, 我们提出“本研博结合、梯队培养”,“创新引领、学术争先”,“思想指引、文化建设”,“动态考核,奖助全面”为核心的建设、管理与传承理念,主抓以学生为主体,教授为主导的培养模式。经过长时间探讨,逐步解决了团队学术上与理念上的传承问题,学术方向及其实用性先进性问题,学生内在动力与归属感问题,以及学生积极性与投入性问题等诸多极具现实意义的教学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践行着卓越人才培养的使命。在社会责任上,实践平台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承担校级、院级接待与表演任务。平台还承担了中国RoboCup及相关赛事的组织、技术指导和咨询工作。协助和组织了近7年RoboCup中国公开赛,在平台成员的引导和帮助下,中国机器人足球队伍数量由最初的6支已发展至目前的30余支。平台在RoboCup国际组委会中还承担技术委员职务,为机器人竞赛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做着同济人的贡献。2019年中国自动化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类专业指导委员会为机器人足球队颁发了“杰出贡献奖”,这是对同济大学十五年来在中国机器人竞赛工作中的突出表现的认可和肯定。